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jbo竞博国产自行车的兴衰故事
jbo竞博长期以来,中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在日常通勤中,骑自行车的人聚集在整条道路上,形成了壮观的大篷车。这也是早期外媒报道中国最常见的形象。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关于自行车的记忆。它不仅是一种方便、经济的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国家日常生活和社会风气的缩影。
回顾历史,在1860年代和1870年代,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起初它们非常罕见。基本上只能在上海、广州、天津等通商口岸和北京看到。数量很少,而且都是进口的。骑自行车的人大多是在中国的老外或出过国的中国人,喜欢接受外国的东西,家境富裕。1911年,上海邮局从英国购入100辆自行车用于送信。这表明自行车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当时,自行车主要来自英、日、德等工业化前沿国家。
20年代起,上海、天津的几家原本从事自行车销售、维修、出租的商家,开始生产少量仿冒自行车,然后用进口零件组装整车出售。理想汽车旗下五旗、红狮等品牌。1936年至1940年,日本人小岛和三郎先后在沈阳、天津、上海建立长河制造厂,生产自行车,并称其为铁猫牌。与陶瓷、纺织等其他行业一样,直到1949年,中国的自行车都是在小工厂小作坊里生产的,技术落后,设备简单。其中70%以上为手工制作,生产规模小。1949年总产量不超过1万辆,很难称之为“民族自行车工业”。
自行车是一种结构复杂的日常机械产品,由240多个零件组成,经过多道工序制造而成。属于轻工产品jbo竞博,却被业内称为“重工尾巴”。自行车量产和质量保证的出发点是零件尺寸和结构的标准化,以及零部件厂、零部件厂和整车厂之间的合作。1949年后,民营和外资自行车制造厂全部收归国有。
1949年,上海自行车厂(即后来的上海自行车厂)和天津自行车厂相继成立。最初,上海汽车厂将产品命名为雄求品牌。在图案中,一只北极熊站在地球仪上,象征着苏联。后因政治色彩浓厚,决定使用谐音“熊球”作为“永久”商标。1950年,天津自行车厂将新生产的样车命名为飞鸽牌,寓意轻盈如鸽,从此取代了原来的“中”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国家对沉阳、天津、上海自行车厂进行了整顿,由分散的合作生产向集中生产转变。1958年,在267家小工厂和手工作坊合并的基础上,上海第一jbo竞博。3自行车厂成立。建厂之初,商标为“Production”和“Xinhua”。1959年后更名为雄美凤凰牌。
从那时到现在,永远、飞鸽、凤凰已经成为国人心目中最著名的国产自行车品牌。当我们追溯这三个品牌诞生的历史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在国营工厂成立后不久诞生的。这种变化不是随机的,也不局限于这三个工厂。国营工厂重新整合资源和改进制造方法后,新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比以前好得多。老品牌成为小厂时代产品的标志,不能代表新国营工厂的生产水平。现在看来,品牌重塑可能只是制造商获得市场信任和区分新旧产品的一种营销手段。但在当时紧迫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基础下,新品牌也蕴含着国内产品研发和厂商的雄心和期待。
更重要的产业发展措施是自行车生产国家标准的出台。自行车是组装产品,零部件的互换性极为重要。1955年,当时主管自行车工业的工信部组织上海、天津、沈阳三个自行车厂,对28寸自行车进行了统一设计,从而确定了国内自行车的名称和规格。自行车零件。这些“定型车”是我国自行车行业产品标准化的开端。1957年,自行车生产归轻工业部管理。次年,轻工业部在青岛召开全国自行车行业会议,讨论通过了自行车产品标准,统一了零件名称、尺寸和质量指标,制定了我国自行车行业的第一个行业标准。
1958年至1965年,我国自行车工业经历了第二次重要发展。除了上海、天津、沉阳、广州四大传统生产基地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合作体系外,江、浙、鲁等省份遍布全省各市县,全省轻工业部门是由属于不同区域的整车厂和零部件厂集中管理,实行定点生产。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下,长春自行车总厂与天津自行车厂联合生产飞鸽自行车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消费者的需求驱动和要求自行车的生产。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Forever品牌自行车的高峰年产量达到近340万辆,即每天约10,000辆。由于工业上的材料和技术优势,机械工业和国防工业工厂也参与了一部分自行车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竞争使得各个自行车品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品风格。在一致认可的“三大品牌”中,永远牌自行车以系列齐全、技术过硬、舒适快捷、坚固简洁着称,被消费者誉为“健壮的年轻人”。凤凰牌造型精美,结构合理,做工精细,装饰独特。被誉为“美少女”。飞鸽的优势在于选材精良、技术先进、轻便、舒适、稳定。把人比作物的绰号,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国货的自信,也体现了人与物之间的温情。
遗憾的是,中国自行车行业的繁荣景象并没有持续多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下半叶尤为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1978年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以来,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但有些地区过度开发,盲目兴建、扩建工厂,造成产品过剩。1965年全国有11家自行车厂。到1982年底,仅OEM就有140家。但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生产能力弱,专业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差,信誉好,不能形成有特色的品牌。另一方面,优质品牌产品供不应求,必须凭票购买。另一方面,很多小品牌自行车都进行了招标,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购买。大量积压的劣质自行车开始降价。这种“紧贴知名品牌、松散一般品牌、停滞杂牌”的局面,最终伤害了传统大厂商,也侵蚀了整个行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用形象。
二是改革开放后,人们乘坐汽车、铁路、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机会越来越多,拥有一辆私家车也逐渐成为可能。品牌、型号不同、造型相似的自行车,已经从家庭财富的象征变成了“改革开放前”的象征。令中国自行车产业“四面楚歌”的是,自1990年代初以来,台资外资企业陆续在中国设厂,其中最成功的当属捷安特。功能和款式丰富的巨大自行车破坏了消费者对自行车的固有形象。虽然价格不菲,但很快就激发了购买欲望,取代了恒久、飞鸽、凤凰,成为新一代的“高级自行车”。国有品牌遭到残酷打压。抑制。
他追溯捷安特的发展历程,成立于1970年代初,为美国几大自行车厂代工。经过10多年的技术学习,捷安特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为设计制造(ODM),即不依赖信任公司的设计图纸,自行设计生产。此后,一方面,管理者巨人与国外受托公司的关系大体对等,另一方面,也为巨人大胆进入下一阶段的建设奠定了最重要的设计和技术基础。自有品牌(OBM)。从OEM、ODM起步,是日韩台地区很多企业乃至很多行业的发展路径。这种体验让本土企业(行业)看到了全球市场的动态,洞察了国际同类产品的规格、形状和功能。“先学徒,后师傅”)。在中国的其他行业中,还有顺德的白色家电行业等,后来也是以类似的方式进行。
1993年,捷安特在上海开设第一家门店。当时,私人消费者对捷安特的新自行车完全陌生。作为制造商和行业龙头,三大国有品牌拥有通过行业资讯了解国际商业动态和最新产品状态的渠道。但由于自行车的概念还停留在耐用和基本代步工具层面,尚不清楚自行车的价值是否也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进化。中国自行车企业在80年代错过了自我提升的关键。
在1988年出版的《海外轻工业最新技术进展:80年代海外轻工业技术水平与我国近期轻工业生产技术发展方向》一书中,有一章简要介绍了国外自行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关于“国外自行车行业的发展水平”,作者写道:“自行车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欧美、日本等地区的自行车制造商提高自行车的品质,走向高科技,制造自行车作为装饰工艺品来增加销量。“价格”。既反映了当时国内行业和社会对设计的误解,也反映了传统思维对新产品的错误认识。这是国有品牌产品类型概念空洞化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观念问题,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头十年,中国还没有形成新的自行车文化。事实上,自行车正在被汽车取代,被认为是落后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美国的新兴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推动了大众对运动和健康的认识。最初,捷安特是一家美国公司的OEM。因为意识到体育文化具有更广泛的意识,捷安特在台湾所倡导的文化,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体育、环保等相关概念展开。首先,捷安特通过参加GrandTour树立世界级品牌形象,在台湾举办大型自行车巡回赛,吸引HENDUO1消费者,继续开拓公路车、山地车等高端自行车市场。捷安特创始人兼董事长刘金彪一直强调“自行车的社会价值”。遗憾的是,国有自行车品牌在这方面的理念和行动上都远远落后。
如今,天长地久,凤凰飞歌,已不再是当年的辉煌。捷安特和美利达成为自行车行业的两大巨头。但让我们高兴的是,国内出现了很多主打运动和竞技的新品牌。对于概念,从模仿到制造。只要潜心耐心慢慢研究,不要只喊“创新”,中国自行车行业的复兴值得期待。希望国产自行车能再次走向辉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